招商基金“顶流”马龙官宣卸任最后一只产品,为何今年多位固收大佬离任?

Thomas 141 0

顶流基金经理马龙的“清仓式卸任”终于迎来结局。4月1日,招商基金宣布马龙离任招商安心收益债券。自此,他的名下已经没有在管产品。

对此,招商基金表示,基金经理变更是公司基于整体投研团队规划、资源优化配置及产品管理需求做出的调整。目前马龙仍履职招商基金首席固定收益投资官。

公开资料显示,马龙经济学博士,2009年7月,马龙加入宏利基金,担任研究员,负责宏观经济、债券市场及股票市场的策略研究工作。2012年11月,马龙加入招商基金固定收益投资部,先后担任研究员、副总监,现任首席固定收益投资官。

自2014年3月份以来,马龙先后管理招商安心收益、招商产业等9只产品。以招商产业A为例,该基金自马龙2015年4月份接手至今年3月份离任,任职期间回报率达到了68.32%,业内排名14/189。

2024年二季度末,马龙管理的公募总规模达到了876.18亿元,而同期招商基金的债券型产品总规模为4057.98亿元。可以说,马龙成为招商基金固收领域的“扛把子”。

表:马龙自2024年8月份以来陆续离任此前管理的产品明细    来源:Wind

年报数据显示,截至2024年末,招商基金实现营收53.08亿元,同比增长0.26%;净利润为16.50亿元,同比下降5.90%。从产品结构来看,截至2024年末,招商基金的非货公募基金规模为5574.25亿元,较2023年末下降3.15%。其中,债券型基金规模占比超过了40%。

马龙的彻底卸任将对招商基金的固收业务有什么影响? 招商基金对此表示,固收投资团队多年来持续优化“大固收”管理模式,通过团队化投资管理模式构筑了核心优势。目前,团队继续发挥组织优势,为卸任产品妥善做好投研力量安排,尽可能降低基金经理变更的影响。

Wind数据显示,近年来招商基金持续进行人员结构调整,仅2024年,招商基金有5名基金经理离任,同时新聘了27位基金经理,新增人数在行业中名列前茅。

相比主动权益,固收基金经理一般被机构投资者熟识,但在“基民”群体中知名度相对较低。今年以来,已经有多位知名的固收基金经理出现了变动。

3月15日,华安基金发布多则基金经理变更公告,称孙丽娜因个人原因将于3月17日卸任其全部在管的7只产品,涉及“华安现金富利”、“华安鑫福定开债”、“华安日日鑫”等,合计规模高达2999.26亿元。

资料显示,孙丽娜于2010年8月加入华安基金,2014年8月开始管理公募产品,截至2025年3月17日离任,累计任职基金经理的时间超过10年,算得上是公司老将。

2024年以来,随着债券牛市的继续走强,货币基金的规模普遍出现缩水。以孙丽娜管理的华安日日鑫为例,2024年第二季度缩水137.76亿元,第四季度再度减少100.92亿元,总规模为1466.41亿元,创下多年来单季度规模缩水超百亿的新纪录。

3月25日,国联基金发布公告,副总经理刘鲁旦因个人原因离职,距离他加盟不足两年时间。

2023年5月,刘鲁旦加盟国联基金以来,主导固收业务的重塑与发展。截至2024年底,国联基金债券型基金的管理规模达到1228.54亿元,行业排名升至第27位,其中固收业务的占比超过90%。

为何明星基金经理离职的风也吹到固收领域?“公司会根据去年的业绩考核,对各部门团队的人员配置进行调整。有些公司也明确了今年的战略方向,不排除会有针对性地‘挖人’的情况”,上海某金融猎头告诉

Wind数据显示,今年一季度,共有89位基金经理离任,147位基金经理被新聘。不过,需要注意的是,对于基金经理来说,离职的成本和代价相当高。按照《证券基金经营机构董事、监事、高级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监督管理办法》规定,基金经理离职后,视情况不同,“静默期”时间从6个月-24个月。

有资深分析人士表示,基金经理离职,除了个人原因,也有公司制度、激励机制、企业文化、发展空间等因素的综合作用。在限薪背景下,如何兼顾效率和公平,严禁短期激励和过度激励行为,同时激励方案能够留住优秀人才,优胜劣汰,激发从业人员活力,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,是基金行业发展的重要课题。

  • 评论列表

留言评论